邓俊华一大家人中有多人是监狱民警。
昨日随着川南监狱的搬迁,邓国魁一家的警察故事也将添上重要一页。今年82岁的退休民警邓国魁和儿子、孙子都是川南监狱的民警。昨日,他在大儿子邓敏的陪同下,再次来到他熟悉的矿区轨道上,每走一段,想起以前的事情时,他便与儿子讲一讲,不时露出微笑,但脸上更多挂着的是不舍。“我们马上就要离开了,走了之后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。”
服刑人员赵某告诉记者,“昨晚大家都没有睡觉,一直在讨论搬去成都的事情,都期待那边更好的环境。”有人还和他开玩笑说:“如果去了成都,外地的女朋友可以直接飞到成都来看你了,比现在可方便了许多。”
1965年
讲述人:邓国魁,82岁
第一代监狱民警:挤在10平方米的仓库
邓国魁今年82岁,1965年被调到川南监狱工作。
据他回忆,刚来到川南监狱时,周围房子很少,条件十分艰苦。芙蓉煤矿扩建后,开始修建铁轨,大约在1968年,川南监狱开始机械化规范采煤,代替了以前的手工采煤。“当时监狱民警比较多,加上少数职工大约有100多人,服刑人员只有几百人。开始扩建后,新修了一栋几层楼的红砖房子,新来了同事就住在里面,后来住不下了就住招待所。”
1965年至1982年,邓国魁一个人一直居住在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仓库里,直到1982年,按照政策干部可以迁家,他的妻子和孩子从农村来到了川南监狱,他终于和家人团聚,更让他高兴的是分了一套50平方米,位于5层楼的住房,改变了挤仓库的日子。1992年,邓国魁退休。
1982年
讲述人:邓敏,58岁
第二代监狱民警:住上洋气“新婚大楼”
邓国魁的大儿子邓敏今年58岁,1976年参加工作,赶上改革开放第一批招工,成为川南监狱的职工。1982年,邓敏考取了干部,成了川南监狱的民警,他有一年时间从事矿井运输队带班工作,其他时间均在地面从事其他工作。“参加工作时,只有一栋3层楼的办公楼比较好一点,其他的房子的地基是石头垒砌的,墙面用稻草竹片和稀泥制成的,好多地方还有茅草棚。”
1980年,邓敏与张安蓉结婚,但两人没有婚房,只得居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。1981年,监狱修建了8层“新婚大楼”,双职工、新婚夫妇凭结婚证就能分得一套,邓敏夫妇在6层分得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住房。“你不晓得,当时在大家眼里,那个房子是非常洋气的,分得房子后,不知道有好高兴呢。”张安蓉说。
张安蓉介绍,他们一家人,孩子和爷爷、父亲都是监狱的民警。2004年,儿子邓俊华也考入了监狱,现为监狱一名副监区长。
2004年
讲述人:邓俊华,31岁
第三代监狱民警:不用再下井挖煤
邓俊华今年31岁,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。2004年,他顺利考取了川南监狱的公务员。“我从小生活在川南监狱,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。”而且是独生子,也想离父母近一点。
“第一次下井工作时感到新鲜、好奇、激动,但是工作得久了,我开始感到辛苦、枯燥。”邓俊华说,如果上白班,早上5点过就得起床,6点左右到达监区,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后,7点开始下井工作,在井下要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,出井交接工作回到家,基本上就是10点。
每天干干净净下井,出来后只看得见眼珠子,洗澡一般要洗半个小时才能洗干净。“看到身边很多同学混得都不错,自己也动摇过,后来经过家人和领导的开导,坚持了下来。家里人这么人都坚持干好,我同样能干好。”邓俊华说,从那以后,他便安心工作,2010年至2012年,还连续3年被监狱评为“优秀公务员”,今年初因工作成绩突出,荣立三等功。
邓俊华说,2008年下半年,矿区停产的消息让监狱民警高兴了好久,停产后,大家一把火把下井的衣帽等全烧了,欢呼雀跃,终于不用再下井“挖煤”了,铁轨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同时,服刑人员也同样高兴,回到地面工作后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很多。